中国模式产生四重效应
我们可以用“文明型国家+混合型经济”来概括今天的中国。“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世界最悠久的连续文明与超大型的现代国家叠加在一起,这就是中国,其主要特点是“四超”,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底蕴。“混合型经济”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即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混合。史正富教授的新书《超常增长》值得品读,它用“三维经济”概念(战略性的中央政府,竞争性的地方政府,竞争性的企业)概述了这种混合型经济。
中国过去30多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把中国模式和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四超”特点结合了起来。只要我们坚持这条道路,它就会继续产生巨大的四重效应,所以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前景很乐观:
一是人口效应。以电子商务为例,网购在西方还是个人行为,而在中国它已是一种生活方式。西方推测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的网购交易额可能会超过整个美国,背后是中国巨大的人口效应。同样,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上也能做好,因为中国的人口效应可以大大降低新能源的成本。
二是地域效应。中国模式产生了“准发达国家板块”和“新兴经济体板块”的高度良性互动。中西部地区正在重复沿海地区前20年的奇迹,估计可以持续15-20年。
三是传统效应。一个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趋利避害。以房地产为例,过去我们强调房地产的商品和经济属性,后来又强调它的社会和政治属性,建设经适房,实行房产调控,限购等等,但我们还要看到中国房地产还有传统属性。
多数海内外华人都认为没有产权房,自己的幸福感就要大打折扣,如果2400万上海人中2000万都这样想,上海的房价怎么可能降下来?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的延续,人们对土地和房产有一种眷恋,这大概决定了中国房地产的传统属性。所以我们能不能考虑调整一下思路:利用这种传统属性,制定一些政策,使房地产和我们的经济解构调整结合起来。为什么房地产只能是低端的传统产业?为什么它不能和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结合起来呢?如果能够结合起来,它就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的经济解构调整,使我们不仅在住房自有率上超越西方(这一点已经做到),而且在“绿色居住”方面领先世界,历史留给中国这样一个机遇。
四是文化效应。我把中国模式的实施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雪中送炭”,第二步是“锦上添花”。我们改革开放的前30年完成了“雪中送炭”,实现了相当高水平的温饱;现在进入了“锦上添花”阶段,文化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江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为例,我们的农民总体上已经富裕起来,但我们新建的农村民居漂亮的不多,江南建筑文化丢失得太多了。我们的人文学者、设计师、企业家能不能联手去发掘一下江南小镇独特的文化底蕴,然后提出一些建筑改造和设计方案,让农民进行选择?使长三角农村美丽起来,使整个中国农村都美丽起来,这将是多么大的市场?文化切入任何一个产业和产品,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商机。乔布斯的Ipad设计引入了东方元素而成功,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还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讨论文化问题。上海今天的口号是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我们还需要文化建设的口号,中国有了“美丽中国”的目标,上海也可以提出“美丽上海”的目标。我理解的“美丽”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的“真、善、美”,这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
以城市建设为例,在硬件建设上,“真”就是不浮躁,重质量;“善”就是要“与人为善”,让人用起来方便;“美”就是城市建设要符合美学原理,重品味和创意。在软件建设上,“真”就是真诚和理性;“善”就是讲社会公德;“美”就是礼貌和优雅,就是市民文化的建设。我们把西方二三百年走过的路,浓缩到三十年之中,但当我们的硬件全面赶上乃至超过西方的时候(这本身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市民文化水准一时还赶不上,但上海应该带头推动市民文化建设,从而使城市生活更为有序和温馨。
过去30多年,对中国前景的预测,有悲观的,有乐观的。但最后悲观的几乎都错了,乐观的几乎都对了。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大变革,我看中国今后10年能够提供的发展机会,大概比西方国家加在一起的机会还要多,祝大家都梦想成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