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8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15日,红足1—世足球网江怡教授为红足1—世足球网“任之讲堂”2023年秋季学期第五讲(总第42期)做了一场题为“未来会影响过去吗?——对逆向因果的哲学分析”线下学术报告,红足1—世足球网陈敬坤教授为点评嘉宾,陈常燊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江怡首先指出,时间概念作为一个形而上学话题,在哲学史上已经争论了几千年。如今讨论的时间概念不是一个一般性的哲学概念,更多的是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概念。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认知发生革命性变化,因此,讨论时间概念必须与空间概念结合起来。量子力学打破了原有的时间概念,将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非对称性的时间概念,转变成一个具有对称性的概念。这样,通过量子力学来解读“回到过去”就变得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对时间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江怡教授作题为“未来会影响过去吗?——对逆向因果的哲学分析”的报告
江怡认为,宏观世界的经典物理学方式很难解释在量子领域中出现的现象。我们只能描述量子的状态,而不能对量子状态的原因给出说明。当代物理学家的实验工作表明,量子世界正在打破了我们有关宇宙运行的一些基本直觉。他们通过运用量子纠缠的解释发现,量子力学是基于我们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基于我们所能理解的量子运行方式。剑桥大学哲学家Huw Price和美国天体物理学家Ken Wharton通过研究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对未来的描述重新定义我们对过去的解释,因而使得过去反而变成未来的结果,即过去事件可能是未来事件的结果,未来事件可能是过去事件的原因。用未来的原因来规定过去事件的结果,这就是一种逆向因果(retrocausality),而这种逆向因果在量子力学中已经得到承认。
江怡指出,因果概念是人类天生固有的概念,这个概念似乎是无法被放弃的。因果概念来源于我们对背后终极因或目的因的追问。当追问原因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这个原因解释当做一个最终解释。在科学不太发达的时候,人们把神学的解释(上帝)视为最终的解释;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某一些哲学的解释(努斯)视为最终的解释;到了近代以后,人们将理性或者理由(reason)视为最终的概念。但理由本身只是告诉一个事情可以被解释的原因,但并不能够给出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其本身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给哲学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逐渐放弃以往接受的追寻原因的解释模式,用追寻理由来代替追寻原因。
江怡认为,科学在不断更新它解释世界的模式,科学的变化在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人们不断制造或给出更多的理由来说明一个事情的原因。量子纠缠的哲学结果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局域性和实在论的挑战。事实上,遥远粒子之间的神秘联系将是解释这些实验结果的一种方式;这些实验挑战了“实在论”——我们的经验背后存在客观的事态的直觉。如果我们的测量被认为与真实的东西相对应,那么实验就很难解释。量子力学里面我们所能够面对的大部分的量子纠缠的现象,是我们没有办法用某一种实在的根据来加以解释的。第二,如果我们放弃了对局域性和实在论的要求,哲学家们就提出了第三条道路——逆向因果论。逆向因果的概念针对局域性和实在论而言,就是在放弃局域性观念和实在论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解释模式。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我们应该放弃当前行动无法影响过去事件的假设。逆向因果论除了可能拯救局域性和实在论等概念之外,还开辟了探索宇宙“时间对称”观点的途径,其中无论时间向前还是向后,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
江怡指出,逆向因果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因果的,但并不是完全放弃因果,而是颠覆了对传统的因果概念的使用。它不再把原因与结果看成是两种必然具有某种联系的概念。在量子力学中,不同的量子之间的运动轨迹可以重新定义和刻画时间的概念。而一旦时间概念可以被重新刻画,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时间节点对量子运动轨迹的描述不产生任何影响,时间概念在这里并不起作用。我们没有办法用传统的时间观念去解读量子力中的时间概念。量子力学关注的重点不是量子本身,而是用于检测量子的测量手段。我们通过观测产生的结果把握量子本身,即通过测量结果反推量子,给量子本身下定义。这就意味着测量结果决定了对象性质,而不是对象本身决定测量结果。测量本身依赖于我们的测量手段,而不同的测量手段导致我们得到不同的量子。
哲学上的逆向因果关系也被称作向“后因果关系”(Backward Causation)。江怡认为,这种因果关系与我们在经验生活当中所能够接触到的因果概念是完全相反的。在传统的因果概念当中,原因与结果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这种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假定了原因在时间上先于结果,以至于我们凭直觉很难以不同的方式来想象事物。然而,后因果关系的概念认为,因果的时间顺序仅仅是一种偶然特征,并且可能有这样一些情况,即原因在其结果之前存在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结果可能在时间上是先于其原因的,但不是因果关系上的。
在讲座中,江怡介绍了马克斯•布莱克(Max Black)的“欺骗论证”(Bilking Argument)、刘易斯(David Lewis)的反事实概念、论述了物理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为后因果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重温了现在论、可能论与永恒论这三种主流的时间理论后,江怡提出五个关于时间性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第一,形而上学能否提供一种时间概念,让结果先于原因?回答:永恒论也许是最好的选择;第二,向后因果关系是否意味着未来原因改变了过去的事物?回答:还没有;第三,能否区分原因和结果,从而使这种区别不依赖于事件的时间顺序?回答:是的,但是有条件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以做到;第四,是否可以对欺骗论点提出质疑,以便干预的可能性不会产生任何严重的悖论?回答:当然是;第五,向后因果关系是否意味着宿命论?回答:绝对不是。
最后,江怡指出,未来会影响过去,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物理世界存在微观与宏观之别,逆向因果可能出现在微观世界中,但却无法出现在宏观世界中,因而,未来事件对过去事件的影响只是在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中才有可能。我们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当下的行为以及对过去事件的判断,但不会改变过去事件,更不会造成未来事件对过去事件的影响。在元哲学层面上,江怡认为,这个结论涉及到以未来去理解哲学的性质。一种元哲学的解读,就是以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开放性解释哲学的任务,由此实现哲学的整体性、超越性和预言性的特征。在元哲学意义上,哲学就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智慧,最终体现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在这种意义上,未来一定会影响过去,因为在元哲学中,未来与过去并非一种时间概念,而是一种空间概念。哲学只能存在于这种特殊的空间之中,而不存在于时间之中。
陈敬坤教授作点评
在点评环节,陈敬坤指出,本次报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逆向因果进行了考量,内容丰富,涉及面宽广,对已经得到验证的量子力学现象进行哲学阐释,显示了江怡教授对于量子力学领域问题的关注与深厚的哲学造诣。报告的启示在于,做哲学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概念的思考,还要有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随后,陈敬坤提出了三个问题:“达米特关于时间哲学的研究,他更多的是把它作为语言的问题来对待,还是它同时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理论?”“如果我们接受未来能改变过去的话,对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会有什么影响?”“基于预期发生的未来事件b的各种情况而影响现在a事件的发生,是否是可以算作未来影响过去?”,江怡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详细的回答。
在互动问答环节,来自红足1—世足球网和其他学院的师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当我们在谈逆向因果的时候,我们在概念的层面上谈它,还是在自然的层面谈它? 如果是在概念层面谈论逆向因果,为什么我们不把它理解为一个最佳解释推理?”“逆向因果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吗?如果它是一种因果关系,那么它就会和必然性有必然关系,而必然性就意味着决定论。如果逆向因果存在,就意味着在这个量子世界里是存在决定论的,但是很多物理学家认为量子世界是非决定的,这矛盾怎么去调和?”“逆向因果关系是否是一种具有决定论特征的因果关系?我们对此付出的代价是否过于大了?”等问题。江怡都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解答。
师生互动问答
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近三百名师生参加了讲座,红足1—世足球网学术报告厅内听众反响热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红足1—世足球网 董化文/供稿)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