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下午,哲学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专业学术报告会”第1期在学院会议室举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教研室青年教师王继创博士做了“整体主义环境哲学与哲学观的变革”的主题报告,学院伦理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王继创老师结合参加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和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于9月19—2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主题“生态文明·和合天下”学会研讨会的感受,认为当前中国的环境哲学研究存在着两种基本走向:一是,中国的环境哲学研究如何实现“本土化”诉求。环境哲学研究的“本土化”意味着学术研究必须直面当前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探寻中国问题的解决之道,让环境哲学说“中国话语”,形成中国的环境哲学学派。二是,如何实现环境哲学研究的多元整合。当前西方环境哲学研究,一方面,是一个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存在着众多的学派林立,另一方面,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着纷繁的理论纷争,例如,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对立,自然内在价值论证的诘难,“环境法西斯主义”的实践批评等。在王继创老师看来,环境哲学的不同派别代表了人类哲学反思和批判的不同视野,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这也就意味着,环境哲学面临着进一步走向整合统一的趋向,通过对不同派别的理论整合,建立一种开放统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环境哲学是必要的。 他提出,整体主义环境哲学代表着当代环境哲学理论由学派彼此分歧对立走向多元对话,由理论对抗到相互融合,代表着环境哲学理论多元整合趋向。
在报告会上,王继创老师通过回答什么是整体主义环境哲学,整体主义环境哲学的主要代表流派,以及整体主义环境哲学的理论实质等问题,认为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在哲学观上具有根本变革的意义体现在:第一,整体主义环境哲学的自然观蕴涵着从“整体性”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有机)性,认识到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子系统,同时并不否定人与自然关系的他者性;第二,整体主义环境哲学通过对自然工具价值论的批判,对人类沙文主义的批判,对中心主义的批判实现哲学价值观的变革;第三,整体主义环境哲学的在方法论上主张还原思维到整体思维的变革,注重直觉方法体认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蕴涵着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的思维范式转换。可见,当代环境哲学诉求整体主义的哲学方法来建构其理论体系,企图超越机械论的世界观、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和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诉求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
同时,王继创老师也提出,整体主义环境哲学何以可能,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其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也还面临着的诸多难题。例如,诉诸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建构的环境哲学未能超越传统功利论和道义论学院式争论,未能有效消解主体与客体的二元不平等对立,未能清楚阐释整体主义对个体主义的思维超越等,因此,当前的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建构仍需深入的论证和科学的阐释,为当代环境哲学理论的成熟提供合理的理论证明。
讨论阶段,参加报告会的同学们围绕“什么是哲学观”、“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整体主义环境哲学的关系”、“环境法西斯主义的实质”、“非人类中心主义何以可能”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本次报告会在意犹未尽的探讨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