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马 君 薛勇民
内容提要:本文深入探析了《圣经》整体生态正义的内涵,揭示了其秉持的可持续性、充足和团结等三个生态伦理原则,并论述了《圣经》整体正义所蕴含的敬畏自然、践行契约和担当责任等三种伦理观,尝试为新型生态伦理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和价值理念。
关键词:《圣经》整体正义基督教伦理生态伦理
正义是人类恒久的价值诉求。人类思想史上各个流派与思潮曾对正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诠释。在基督教传统中,正义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根植于上帝的存在,是上帝爱的共同体的基础。基督教经典《圣经》展示了深刻而丰富的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思想,彰显了一种整体性的正义理论。
一、《旧约》中的整体正义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迫使人们思考公众意识并积极付诸行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环境是基督教投身于正义与和平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出现了将生态、正义和基督教信仰整合在一起的努力,这种努力也是基督教思想和伦理实践的固定组成部分[1]。
多数人都感到“《圣经》正义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和社会、公众和私人、政治和宗教、人类和非人类”[2]。在基督教思想中,上帝是天、地和人的创造主。作为宇宙万物的创造主,上帝的正义不能截然被分割为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而应该是一种整体正义或者说是普遍正义。因此,上帝的正义不仅指他对授予个体信仰者的正义保护,也指他的整个创造工作的美和秩序,创造工作本身就见证了上帝的正义,并呼召人类去寻找此项正义[1]。《旧约》的整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对穷人、弱势群体以及土地等的关照上。
1.对穷人和弱势群体关切的社会正义
在《旧约》中,上帝的正义根植于对人类福祉和拯救的关怀,暗含对上帝所有创造物的福祉和拯救[2]。《旧约》全书不断用希伯来人的流亡史提示人们要善待穷人甚至各类牲畜。“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利19:10)。“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利23:22)。同样,上帝授予摩西的律法使得不断遭受苦难的以色列人能够体验和实践整体正义。在摩西律法中,整体正义包含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上帝挑选穷人并迫使人们去见证一个可选择的社会。上帝将以色列人带出埃及并与之立约,从而透露出上帝整体正义的本质:“公义必当他的腰带,信实必当他肋下的带子”(赛11:5)。因此,以色列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制定法律并具体表现其宇宙本质。
可见,不论是摩西律法,还是利未记的规例,都有对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同等关注,认为他们可以同等地享有这些规则所提供的权利,同时也要接受这些规则的限制。这里,不仅体现了原始基督教意识里“优先穷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反映了《圣经》所蕴含的人际正义观。
2.对土地和动物关怀的生态正义
《旧约》十分重视对土地和动物的关照。“社会非正义和生态破坏之间存在关联,而《旧约》从未将对土地的关怀置于社会正义之外,其中很多文本都暗示上帝、人类与其余受造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3]。现代生态危机要求我们理解《旧约》所陈述的,“六年你要耕种田地,收藏土产,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种,使你民中的穷人要有吃的。他们所剩下的,野兽也可以吃。你的葡萄园和橄榄园,也要照样办理”(出23:10-11)。德国神学家莫尔特曼认为,《圣经》中安息年观念深藏着生态学的智慧,是造物主上帝维持生命的基本原则。“土地安息年,表明安息日不仅是人类的节日,它是整个创造物的节日。在第七年,全地都狂欢”[4]。英国伦理学家、神学家诺斯考特认为:“土地的安息日具有生态价值”[5]。可见,土地安息是《旧约》中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律法。当安息日的休息到来时,它将标志着上帝创造工作的结束,人成为参与者———被造的辅助创造者,并使人成为对周围世界负责的被造者。因此,安息所带来的休息概念和时间节奏,不仅是引领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策略,更指明了人类的伦理责任。
在有关安息日的规定里,对待动物的正义也得到了广泛的延伸:“六日你要做工,第七日要安息,使牛、驴可以歇息。并使你婢女的儿子和寄居的都可以舒畅。”(出23:12)“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的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牛、驴、牲畜,并在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使你的仆婢可以和你一样安息。”(申5:14)之所以这样对待动物,原因在于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也“各有尊严”。“上帝顾念所有一切,甚至包括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花草”(太6:26-28)。希伯来人相信,上帝通过自然揭示了神圣本身,自然对于人类生活具有教益。正如圣人所观察到的,即使是很小的蚂蚁也能昭示智慧;观察动物能教会母亲爱她们的孩子,甚至冒生命危险去保护他们。在这个意义上,则体现出《圣经》所蕴含的种际正义观。
可见,“《旧约》中的正义是宇宙的或者说是普遍的,而不仅仅是属人的。反映神圣正义的人类行为确认并坚持被造的整全性”[1]。“你要追求至公至义,好叫你存活,承受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申16:20)。也就是说,《旧约》从整体正义的角度明确了正义伦理和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二、《新约》中的整体正义思想
《新约》文本将上帝“再创造”行为视作在地球上建立未来宇宙正义之国的工作,它根植于一个普遍的政府建立全球环境和谐的信念(赛11:1-9)[2]。《新约》整体正义思想正是通过再创造、荒野和爱这三个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
1.“再创造”的宇宙正义
“在再创造的活动中,上帝向人类启示了宇宙正义的含义”[3]。在《旧约》中,上帝的意图是在宇宙正义的基础上重建他的世界。在上帝再创造的世界里,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和喜乐。但从《旧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期望:上帝的再创造包含荒野和其所代表的一切。在上帝再创造的世界中,正直的人和野兽之间是和谐的[4]。《约伯记》中有这种和谐的希望:因为“你必与田间的石头立约,田里的野兽也必与你和好”(伯5:23)。这种和好是一个承诺和邀请,但明显还没有成为充分的现实。上帝和受造物间的和好过程在他的儿子耶稣基督已经开始了。而“周年纪念,更为我们指明在再创世的世界秩序中,人与其余受造物的两极化将不复存在”[5]。
2.荒野的环境正义
在荒野中,耶稣体验到上帝对所有受造物的关切,人只是上帝创造共同体的一部分;动物和其余受造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人与动物之间具有伦理特征。“义人顾惜禽兽的生命,恶人的心肠残忍刻薄”(箴12:10)。对动物的残忍是一种道德侵犯。摩西十诫中的安息日也包括动物在内: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出20:10)。“牛在打场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申25:4)。这种禁令表明对牛的怜悯感情。动物与人一样,是上帝所爱的受造物。这样的视角让我们明白:环境危机正在促使我们深刻反思这种关系,即我们如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地球共同体的关系。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感同身受(sentimental)的伦理,也是《圣经》整体正义思想的一个特征。
3.爱的情感正义
在上帝的爱中,人与自然得到完全。爱是任何道德体系的极限概念。在《圣经》中,爱是核心,而正义是爱的教谕的重要方面。“在基督教思想中,正义是爱的社会性和生态学的表达,意味着对穷困者的关怀,对自由和平等的大致计算,意味着对建立一种公正关系的热情”[6]。《新约》就极力反对把地和受造物视为满足人类之需要的思想潮流,而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爱的关系。
《新约》之爱是通过耶稣的“受难之爱”表达的(这与旧约的上帝的“创造之爱”不同)。而“爱上帝”就是“爱上帝所创造的所有受造物”,即要向上帝的所有受造物(包括自然)表达爱。《新约》要求对受造物的爱是必须表达的,表现在“上帝将会居住在地球上的未来现实的宇宙正义希望”[7]。耶稣对所有受造物表达爱的教谕为生态伦理提供了可能。生态神学家认为,生态正义的伦理观已经包含在耶稣的言行之中,生态正义一开始就处于耶稣教谕的中心,社会生态不能从自然生态中分离出来。其中有学者明确指出,路加福音是《新约》中最具有生态意义的文本,原因在于耶稣关于社会正义必须包含生态正义的教导:对苦难的人的解放和治愈等同于对其余受造物的解放和治愈[1]。
三、《圣经》整体正义思想的生态伦理原则
由此可见,《圣经》的整体正义思想建立在爱所有受造物的信仰基础上,并根植于对自然的感同身受和欣赏的基础中,这种伦理寻求一种包含正义和希望感的未来。其深刻的涵义通过以下三个伦理原则———可持续性、充足和团结得以彰显。
1.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一般是指长期地提供充足的资源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以及保护自然界完整的一种战略。它表示对未来一代的关心和对整个地球的关怀,从根本上杜绝有害于生态系统的经济增长。1975年,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基督教联合大会明确指出,人类社会的根本目标和神圣理想是建立“一个公正的、参与的可持续的社会”。
实际上,主张万物种际的可持续性,正是《圣经》整体正义的重要原则。创造教义将上帝视为维持所有受造物的创造主。所有受造物是各从其类的,神看这是好的。诗篇是一首宏大的赞美诗———庆祝上帝在可持续上所做的努力,“你发出你的灵,万物便被造成。你也使地面更换为新”(诗104:30)。同样“上帝在应季时给它们食物,并使每一种活物的愿望得到饱足”(诗145:15-16)。创造教义也强调人类帮助上帝完成可持续任务的天职。创世记第一个创世故事根据“治理”一词,描述了管理的任务(创1:28),第二个创世故事将这一任务制定为“叫人耕种看守乐园”(创2:15)。这两个故事都强调人类对上帝所有创造物的负责任的“托管”。路加福音书中关于好的管理的寓言也说明了这个观点。托管者不是房屋的所有人,而是管理和维护家人,以使所有人都有食吃并能吃饱(路12:42)。福音书还提到其他几个生动的托管隐喻:牧羊人照顾丢失的羊群,地球是一个葡萄园,人是佃户为其服务。
“约”是可持续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挪亚时代的约,庆祝上帝与其它所有地上活物之间的永久之约,“这就是我与你们,与一切跟你们同在有生命的活物所立之约的记号,直到万代”(创9:12),从而表明了上帝对生物多样性和对所有物种的关心。不过,最能启示约与可持续之间关联的是西奈山之约[2]。鉴于前面由上帝宣布的与诺亚和亚伯拉罕之间的约是单方面和无条件的,而西奈山之约是以人类在约中享有互惠和有条件的分享为特征的。“如果你遵守上帝颁布的诫律,那你就可以存活”(申30:16)。因此,西奈山之约的核心是基于对于地球的正义和托管两个极为相似的关切之上的。
2.充足
充足原则强调所有生命形式都被赋予享受受造物的权利。然而,在基督教传统中,分享受造物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消耗、储存或对地球资源的不公平分配。相反,充分被定义为基本的需要、分享和公平,它拒绝浪费和有害的消费,鼓励谦卑、节俭和慷慨。例如,在出埃及之后,上帝之子在荒野徘徊,上帝每天发送足够的食物以维持这个共同体。摩西命令人们去“收敛当日所需的”(出16:4)。
充分这一原则也是周年纪念所不可或缺的。这些律法促进了对土地的托管,促进了对动物和穷人的关心,促进了对财富再分配的原则。尤其是周年纪念强调,第七年你应该让土地休息,把出产留给你百姓中的穷人吃;他们吃剩的给你野兽吃(出23:11)。一句话,所有受造物都有权享有充足的食物以维持生存。此外,在基督教经文中,充足还与丰富相关。耶稣说:“我来你可能会有生命,充分地拥有它,并且得的更加丰盛”(约10:10)。“你们要谨慎,远离一切贪心,因为人的生命并不在于家道丰富”(路12:15)。相反,好的生命的结果不在于物质财富,而在于分享以便其他人能够充足。“上帝能把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多作各样的善事”(林后9:8)。《圣经》也倡导适度消费,“其实敬虔而又知足,就是得大利的途径,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走什么。只要有衣有食,就应当知足”(提前6:6-8)。而这恰恰是生态正义伦理所寻求的一种境界。
3.团结
团结原则建立在所有生命形式相互联结和相互依存这样的事实基础上。人的生存依赖于两个相互关联的环境,一是对人与人构成的社会环境的依赖。上帝在创造亚当后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二是对人与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的依赖。《圣经》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上帝造人后,将他安置在伊甸园,从此人与自然朝夕相处。因此,团结原则不仅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更要求强权者分担弱势群体的困境,要求富人去倾听穷人。
人类价值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才能实现。圣经强调,所有上帝的受造物之间存在深切的相互关系,人类是为共同体而被造的———团结的基础。尽管所有受造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们作为上帝受造物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现代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天地人的创造的完成,它不仅表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也反映了这一整体具有内在和平、和谐、统一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人类正义、分享构成了人的伦理性存在的要素。质言之,人类只有在成全自然的内在价值中才能获得伦理存在的实现。
四、《圣经》整体正义思想的当代伦理启示
综上所述,《圣经》整体正义思想根植于对自然感同身受、欣赏和敬畏的基础上,它所寻求的拥有正义和希望的未来是在可持续、充足和团结的原则中完成的。当前,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摆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个十分主要而紧迫的课题则是,应深刻领悟科学的整体主义生态正义思想,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和把握敬畏自然的伦理观、践行契约的伦理观和担当责任的伦理观。
1.敬畏自然的伦理观
人类统治自然已经成为正当意识,这与现代西方人渴望像上帝一样统治世界的观念相关。而《圣经》整体正义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对自然的敬畏。西方文明在某种程度上要重新发现这一态度,因为在笛卡尔和牛顿的思潮中,机械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态度占了上风,其后果是人们失去了对自然的尊敬之情。如果人们不回归到敬畏一切生命的态度,就不可能纠正那种错误及其恶果。
敬畏自然,首先要求认同自然价值,即生命和一切存在物有它们自己的善和价值。在《创世记》开头几章中就自然表明了其基本观点。“上帝看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甚好”(创1:31)。受造物对于上帝是有价值的,因此上帝关爱它,并且阻止那些对他的造物进行破坏的人。在上帝所创造的万物中有着正义、秩序和美,包括自然界存在的秩序和繁荣。上帝从终极的角度肯定了自然的价值,也形而上地赋予了自然存在的道德意义和权利。
其次,自然启示了人类控制的有限性。荒野作为尚未被开发的自然,是人类了解自身有限性的一个重要途经。当人类在体认自然之无限和自然之无情之时,也感受到自身的有限性。其结果是从有限和惩戒的意义上产生对自然的敬畏,进而要求人类从创造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角度治理和爱护自然。的确,“荒野是有教益的———荒野揭示了人控制自然的有限性,同样荒野也是人的重生之地———人类在荒野感受谦卑和敬畏、悲伤和喜悦”[1]。因此,敬畏不只是一种宗教的虔敬信仰,更是一种伦理规约。
2.践行契约的伦理观
“约”是《圣经》的重要主题之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约———上帝与人之约、人与人之约以及上帝与所有活物之约。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借此使人与他保持亲密关系,即代表他管理世界。人亦接受上帝交付的约规和命令,安息日正是为此设立。圣经中大卫与约拿单情同手足,缔结盟约:“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就与他结盟”(撒上18:3)。他们的约不只是兄弟情深的标志,也是约束他们互守承诺的保证。而“虹”即是上帝与世上所有活物立的永约(创9:16)。
契约不可违背,是《圣经》的一种基本精神,而耶和华是契约的监督者。在《圣经》语境中,生态危机是人类对约背叛的一个恶果,是对上帝所建律法的违抗[1]。上帝的圣约见证了宇宙秩序和人类秩序之间的关系,并允许所有生命追求和发展像上帝所意愿的最初的“甚好”。《旧约》利未记记载了土地每七年休耕一次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以色列人需要铭记土地属于上帝,土地的丰饶来自上帝对自然的关心,而不仅仅是通过人类的操纵(申8:11-18)。这种周年纪念的诫命可以被看作是启示的宇宙正义。周年纪念,这一诫命的伦理启示就在于它要求人类重新回到对自然的关怀———上帝与所有受造物都立了约;周年纪念更是《圣经》整体正义的一个例证,同时也建构了一种新的契约生态伦理观。正义并非只是基督徒的行为选择,而是所有人类应该践行的道德命令———人在实施正义中成为伦理性的存在,在实践整体正义中实现可持续的社会。
3.担当责任的伦理观
如前所述,人类是上帝之约的一个主体。这主要体现在《圣经》创世记上帝赋予人具有上帝形象的教义中。“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1:26-28)。这一终极之约表明人对上帝的应负之责:“人应代表上帝管理这个星球上其余的受造物,是负责任的统治。在这个意义上,人具有上帝的形象”[2]。可见,上帝的形象不仅是上帝赋予人的身份,更表明人在世界中忠诚地、负责地行动的义务。即“作为神的形象,人类是上帝在他的创造物中的代理人,并代表他。作为神的形象,人类之于上帝自身就像是一个副本,上帝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就像一面镜子。
因此,在这样一个创造共同体中,秉有上帝形象的人的当代意义就在于:不仅从形而上的神学维度确定了人对终极神圣负责从而对自然负责的原则,也强调在现实中人承担着对一切受造物托管与看护的责任及义务。《圣经》也试图告知人们,人类使用自然这个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上帝赋予人对其余受造物的统治是与人对上帝的服从相关的。人对自然的责任不是抑制人对物质世界的使用,而是要人类负责地使用[3]。
总之,《圣经》蕴含丰富、深刻的整体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它通过可持续性、充足和团结三个伦理原则,以及敬畏自然、践行契约和担当责任三种伦理观念,深刻揭示了其特有的整体正义思想及其方法论进路。当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一种蕴含生态整体正义的生态宗教观念对于人类的整个未来利益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它在践行“以圣德和正义,管理世界,以正直的心,施行权力”的基督教传统基础上,为中西方生态伦理理论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更有助于实现“只有张扬生态正义,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人才能‘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上’”的理想目标[4]。
〔责任编辑:曾逸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