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足1—世足球网网站!

观点争鸣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观点争鸣

增强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2015-12-01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20151201 16

 

作者:陈晏清

 

内容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体系建构到问题解答的范式转换这首先是研究出发点的转变

 

关键词:哲学研究; 哲学; 中国问题; 研究; 出发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体系建构到问题解答的范式转换。这首先是研究出发点的转变,即从以体系、理论为出发点转向以时代问题、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可以称作哲学的“实践转向”。本来这个转向在马克思那里就已实现了,只是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这种哲学精神后来被一些研究者所遗忘,这才有了今天的“再转向”。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也说过,“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哲学把握时代的精神,首先是把握时代的问题。时代的问题就是时代的矛盾。只有分析时代的矛盾,才能揭示时代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这样的哲学才可以把握时代的精神实质,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规范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引领时代、塑造时代。新的时代有新的问题。如果我们缺乏问题意识,不是从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不去面对时代的新问题,而是在旧理论内兜圈子,就不可能发挥哲学应有的功能,哲学也不可能前进。

 

所谓问题意识,首先是心中要“有问题”。哲学文章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有些文章用了很多哲学名词和理论,看上去很像哲学文章,读起来却没有什么“哲学味”,或者说没有“烟火气”,原因就在于远离火热的生活,抓不到实际问题,因而只能从概念到概念,只能是冷冰冰的概念堆砌,见不到问题本身,看不出它要针对和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有的文章似乎是在讲“问题”,但其“问题”是从理论出发自设的。这样的“问题”是假问题,而假问题就如同“没问题”。如果蓄意制造“问题”,那就是制造麻烦,会误导实践。从假问题出发进行研究,比“没问题”更糟糕。

 

哲学问题有其特殊性,因此哲学研究也有特殊性。实际生活是问题的发源地,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哲学直接研究的对象。必须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炼或转换成哲学问题,即揭示出它所负载和包含的哲学意义后,才能作为哲学研究的问题。这个提炼或转换的工作,本身也是哲学研究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用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才算有了“哲学的”问题意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不是按学科发生的,稍许复杂一点的问题,解决时都会涉及多个学科,需要进行综合研究。这更加凸显了哲学的重要性,因为哲学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内在联系、具有综合的能力,可以为综合研究提供方法论、观念框架、逻辑基础。因此,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合作研究也是一种哲学研究,而且是值得提倡的哲学研究。

 

在当今时代讲问题意识,最应强调的是注重研究中国问题。如果中国的哲学研究者不研究中国问题,不努力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逻辑,那还谈得上什么问题意识,还谈什么真正的哲学研究?我国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的整体性变革或结构性变迁,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与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相关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空前复杂。而且,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互相缠绕、互相强化,使人们把握和解决问题的难度成倍增大。这正是需要发挥理论特别是哲学作用的时代。因此,增强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不只涉及哲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同时意味着增强哲学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强调关注和研究中国问题,并不是说可以不研究外国和世界。中国的事情和世界的事情是紧密关联的,当今中国的许多问题已经上升为世界问题。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观察和思考中国问题,哪怕是“纯粹的”中国问题,也必须有世界眼光,善于从中国问题发生的世界背景出发,做到眼光是世界的、问题是中国的。就此而言,学习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学习和研究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文化,说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解决中国的问题。

 

(作者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红足1—世足球网(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网址 www.shuangshengwood.com 联系邮箱:zhexueyuan@sxu.edu.cn (晋)ICP备05000471号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