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足1—世足球网网站!

观点争鸣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观点争鸣

​专访殷杰:社会科学解释何以可能?

发布时间:2021-03-16

专访殷杰:社会科学解释何以可能?


从科学哲学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科学解释”这个重要问题开始,“何为社会科学解释”的问题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也随之产生。自然科学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其思想方法被应用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社会科学研究也确实受益于此。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认识论视角看,自然科学进一步挤压了社会科学认识论的空间。与自然科学解释相比,社会科学解释的特殊性是什么?社会科学解释何以可能?社会科学解释研究有哪些新进展?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殷杰。


探索特殊性与规范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应如何理解“社会科学解释”?

殷杰:社会科学解释问题是一个既包含历史性,又具有前沿性的社会科学哲学问题。它的历史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中很多学科的历史非常悠久,这些学科在诞生的同时相应产生了社会科学解释,社会科学解释实际上要比自然科学解释出现得更早。当然,社会科学解释作为一个哲学问题,主要是在自然科学解释之后才出现的。

“社会科学解释是前沿性问题”主要是指,科学解释一直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其讨论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科学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范畴,使社会科学解释问题不再是社会科学个别学科的哲学问题,而是作为社会科学这个整体范畴的科学哲学问题。可以说,社会科学解释问题是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对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相较于自然科学解释,社会科学解释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殷杰:社会科学解释的特殊性主要是其合法性问题,也可以说是其解释力来源问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解释大多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实现精确预测。二是社会科学解释类型多样,且难以整合。三是社会科学解释无法避免自反性问题。社会科学解释的现象包含人这个社会主体,而进行解释的社会科学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因此,人们就会质疑,社会科学家如何能够脱离其社会语境提供一种客观科学的解释?四是社会科学解释问题研究的复杂性。自然科学家面对的是自然世界,社会科学家面对的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世界,人涉及情感、意识、目的、动机和价值等复杂因素,社会科学解释涉及人与世界、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三种关系,而自然科学解释只涉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因此,社会科学解释问题比自然科学解释问题更加复杂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的解释力来源问题,是社会科学解释的核心问题吗?

殷杰:是的。不过社会科学解释研究的核心问题,除了其解释力来源问题,还包括规范性问题,这两个问题紧密相连。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社会科学解释中的因果机制问题。由于规律标准对于社会科学解释来说要求过高,很多学者采取了一种弱化规律的策略,用机制替代规律,这其中因果机制能否为社会科学提供解释力仍有待继续探索。

二是社会科学解释中的规范性问题。规范性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论证自然科学解释同样包含规范性,来论证社会科学解释中规范性的合理性,这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新思路。

三是社会科学的理论结构问题。从目前研究结果看,描述一般科学理论结构的语义模型并不适用社会科学,这也是我们提出话语语境模型的原因之一。但是,话语语境模型毕竟是认识论层面的模型,社会科学理论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或者说是否存在相对统一的结构,仍是社会科学解释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廓清对核心问题的争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解释是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当前,国内外关于社会科学解释的研究现状如何?

殷杰:国内外对社会科学解释的研究很多。早些年,社会科学解释问题多数只是科学哲学家研究一般科学解释问题时的附带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起,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社会科学解释问题的论文和专著。

这些研究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研究自然科学解释模型对社会科学解释的适用可能性。如我们从2013年到2016年一直探索复杂性对于社会科学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社会科学解释的复杂性模型。第二类是将社会科学解释融入社会科学哲学的一般研究中,如在研究功能主义的同时也涉及功能解释。第三类是研究具体社会学科的解释问题,如社会生物学提供的进化论解释是否是对社会现象的科学解释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社会科学解释的研究尚存在哪些争论?

殷杰:虽然社会科学解释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因为人们难以摆脱自然科学的影响以及社会科学各学科在研究方法和对象上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等原因,对社会科学解释力来源及合法性等核心问题的研究进展并不大。目前,社会科学解释研究中存在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科学解释与自然科学解释关系之争。二是社会科学解释中的社会与个体地位之争。三是社会科学解释中的科学方法适用性之争。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和量化等方法对社会科学的适用性问题。四是社会科学解释中是否存在规律之争。这个争论涉及规律的重要性、内涵、与因果关系的相关性等核心问题。五是具体社会科学学科解释的相关问题,如历史解释的形式与本质问题是历史哲学领域的核心争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社会科学解释进行了深入研究,产生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很多学者提出,社会科学解释不应只是在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之间进行选择,更应跳出二元争论来寻找新的方向。


引入话语语境维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社会科学解释研究方法中引入了话语语境的维度,不再以主体为核心线索,转而在现有语境主义基础上,以不依赖主体性的话语语境作为研究社会科学解释问题的出发点,为社会科学解释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架构。构建这一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什么?

殷杰: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是将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被解释的社会现象都作为社会科学话语语境中的话语,而解释的过程就是理论话语对社会现象的“应答”。其中,社会科学理论以可计算行动变量集为核心对社会现象进行可计算重构,进而确立社会结构性要素和可计算行动变量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和社会现象作为话语进入到社会科学的话语语境中,社会科学的话语语境完成演化,解释活动完成。

我们构建这个模型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要摆脱自然科学解释的影响,构造一种在非自然科学解释框架下论证社会科学解释的合法性。二是在这个框架下的社会科学解释模型要能够与自然科学解释相容,而不是对立乃至否定自然科学解释。

以这两点为研究出发点,我们发现现有社会科学解释模型大多源自自然科学,这些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承诺了所谓“世界的不变性”,也就是自然世界的恒定性,这点显然不能直接用于分析变化的社会世界。因此,我们认为这些解释模型无法在哲学意义上说明社会科学解释的特有本质和解释力来源。于是,我们将目光转向了认识论,回归到人与世界的关系维度来考察社会科学解释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一话语语境模型研究内容是什么?

殷杰:我们的研究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用话语语境来重建“主体—世界”的二元关系。第一步,改造现有的语境概念,消除传统语境的主体性依赖,重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范戴克提出,话语与社会情境并不是直接的关系,二者的中介就是语境。这点是启发我们构建话语语境理论的关键。我们以话语而非主体为基本对象,把话语的集合作为语境的一种有形定义,进而获得了不依赖主体的语境概念。“主体—世界”二元关系则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外在世界”三元关系。第二步,我们需要说明话语语境与外在世界的直接关系具体是什么。我们发现,话语语境与外在世界之间其实是一种规范性关联,概念只有在规范性的指引下才能进入外在世界,没有规范性的概念也无法获得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是用话语语境理论分析社会科学解释的过程。第一步是论述社会科学话语语境的存在性与合理性。由于话语语境并不假定主体认知的稳定性,也没有假定外在世界的不变性,这些优势恰好可以作为分析社会科学解释的理想基质。第二步,将话语语境与外在世界之间的规范性关联应用到社会科学解释中,进一步区分了行为和行动,阐述了社会科学解释具有科学规范和社会规范两种特征,进而论证了社会科学解释的本质就是把科学规范性与社会规范性相结合,通过解释将理论概念绑定在“规范性之船”上,向社会世界提供了规范性,这点正是社会科学解释力的来源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没有彻底放弃主体性,而是首先放弃主体性、直接从体现主体间性的话语开始,然后在话语语境与世界的规范性关系中回归到具有实践意义的主体性,通过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重构主体与世界的关系,由此看到一种主体间性的话语语境主义。


一个认识论层面的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通过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

殷杰:在该研究中,我们用话语语境弥补了语言维度在社会科学解释问题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把词语与句子之间的传统语境关系推向了话语与话语语境的关系层面。

从模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经验在话语语境中转化为概念并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规范性,这是规范性的本质所在;而话语语境不仅是产生知识的场域,也是呈现知识的主要形态,展现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社会科学知识论;在方法论层面,话语语境模型不会导致方法论个人主义,体现了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方法论层面的融合,也展现了人类行动介于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一种张力。

最重要的是,模型展现了社会科学解释与自然科学解释的一种平等本质关系。因为原来我们总想从自然科学解释的角度来厘定社会科学解释,这样的后果就是人们只能在阐释和理解中保全社会科学的独特性和合法性。语境模型则论证了社会科学解释和自然科学解释都是运用理论模型解释现象的过程,也都是两种话语语境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二者在解释本质上并不存在根本分歧。

话语语境模型作为一种与自然科学解释兼容的形式化解释模型,充分说明了社会科学解释也是一种真正的科学解释。社会科学解释和自然科学解释一样,都是我们理解世界的科学方式,这体现了社会科学解释的科学性;社会科学解释将科学规范和社会规范相结合,不仅解释了社会现象,而且也向社会世界或者说社会世界中的人提供了科学的行动规范,这体现了社会科学的解释力。由此,我们为“社会科学解释何以可能”这个核心问题提供了一种认识论层面的解决方案,同时指向了一种以话语语境为本质特征的主体间性认识论进路。


提升研究科学化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这一研究结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带来了哪些反思?

殷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新兴科技,采取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升研究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

第一,人文社会科学要以提出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作为研究的首要原则。和自然科学一样,人文社会科学也属于提出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的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要体现人文关怀,但只有解决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才能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更多地从哲学层面来看待科学问题。近年来,自然科学方法介入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冲击。从哲学角度看,这些新冲突恰恰体现我们对世界的新认识,而不是对已有认识的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积极适应这种新变化才能取得更大发展。同时,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具有原创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定包含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哲学观。我们要多从哲学层面思考具体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哲学对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反思和促进作用。

第三,要充分认清新的科学技术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机遇表现为,这些新技术给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研究工具,使其获得以往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挑战表现为,新技术对原有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的冲击,以及由新技术所引发的新的社会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我认为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积极恰当运用新技术来提升人文社科研究的精确性。积极恰当是指我们在做研究时既要积极主动利用新技术,也要正确认识新技术的地位,防止出现用技术替代研究本身的情况。同时,虽然社会科学的精确预测的确受到自身的一些限制,但这并不能作为社会科学不需要提升精确性的理由,社会科学至少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方法提升描述事实方面的精确性。二是部分学科要向形式化和模型化方向发展。我认为,形式化和模型化是一个学科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人文社科都应该形式化、模型化,而是讲人文社科研究不应排斥向这个方向靠拢。

第四,事关社会科学的传播问题。虽然自然科学的艰深理论很少有人理解,但自然科学家做了大量科普性工作,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可度非常高。相反,很多人对社会科学研究存有偏见甚至误解。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社会科学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与社会科学自身的传播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展现社会科学的严密性和专业性,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研究,这样对大家理解和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有很大裨益。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社会科学解释何以可能?——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殷杰编辑:张卓晶


哲学社会学学院

2021年3月16日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红足1—世足球网(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网址 www.shuangshengwood.com 联系邮箱:zhexueyuan@sxu.edu.cn (晋)ICP备05000471号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