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荣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5日 20 版
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哲学既展现了普遍趋向,也形成了多样形态。后者不仅体现于不同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以及不同哲学流派的各自取向,而且涉及彼此相异的文化系统。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作为两种系统,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发展的;除了明清之际等短暂、零星的接触之外,二者没有实质性交流。但近代以后,情况有所改变。西方哲学的东渐以及中国哲学对此的各种回应,已成为哲学思考无法回避的历史背景,与之相联系的是如何从世界视域理解中西哲学的问题。
中西哲学的形式差异与实质差异
历史地看,受地域性以及不同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等的制约,哲学对世界的理解往往形成不同进路。就中西哲学而言,这种差异体现于形式与实质两个层面。
在形式层面,哲学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和体悟、体认,但不同哲学形态的具体侧重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西方哲学从早期开始便比较注重逻辑分析和逻辑推论,中国哲学则较多地在辩证思维、体悟、体认等方面呈现自身特点。在实质层面,哲学之思都涉及成己(认识人自身与成就人自身)与成物(认识世界与变革世界)。无论中国哲学抑或西方哲学,都无法离开这些基本问题。然而在关注重心上,二者则有不同特点。如果说西方哲学对成物更为关注,那么,中国哲学则较多地将关切之点指向成己。
当然,以上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我们既不能在形式层面上说中国哲学没有逻辑分析和逻辑推论、西方哲学拒斥辩证思维和体悟体认,也不能在实质层面上说中国哲学完全无视成物、西方哲学根本忽略成己。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侧重上的不同特点,同时表现为在多样文化背景下和历史空间中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知识分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催生“世界哲学”
随着历史越出地域限制而走向世界历史,历史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也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突破,这就为真正超越特定界限(包括文化背景的界限)而走向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提供了历史前提。同时,近代以来,随着知识不断分化,学科意义上的不同知识形态逐渐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并愈来愈趋于专业化、专门化。知识的这种逐渐分化既为重新回到智慧的本原形态提供了可能,又使超越界限、从统一的层面理解世界显得愈益必要。
就思维而言,知识分化往往使人容易以知性方式来把握世界。事实上,以知性方式理解存在,与近代以来知识的不断分化过程常常呈现同步趋向。那么,在经历知识分化之后,如何回到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这是当代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回应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是走向“世界哲学”的过程。这里所谓的“世界哲学”,可以理解为智慧的现代形态,或者说现代形态的智慧。
作为智慧的形态,哲学既超越知识的限度而表现出普遍的向度,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关怀。与之相联系,“世界哲学”意味着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理解世界对人的意义。宽泛而言,无论作为早期的智慧形态抑或现代的智慧形态,哲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以人观之”。这里的“以人观之”,是指从人的存在方式或与人相关的背景下展开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意义上的“以人观之”与“以道观之”并不冲突:所谓“以道观之”,无非是人从道的维度“观”(把握)世界。“以人观之”有不同的“观”法,在人受到地域、文化传统等条件限制下的“观”与这些限定不断被超越之后的“观”是不一样的。近代以来,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哲学逐渐有可能在一种比较普遍的、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下提供关于世界的说明,包括阐明世界对于人呈现的意义。
从更广的视域看,在“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及中西哲学相遇的背景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都开始具备实质意义上的世界性维度,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则意味着走向“世界哲学”。随着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渐变得突出,人类的认同(肯定自身为人类的一员)问题较以往时代更为必要,也更为可能。尽管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各种形式的差异、冲突依然存在,但这种差异和冲突本身又内在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其化解无法离开普遍的世界视域。
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愈益超越地域、民族、一国之界而成为世界性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愈来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世界哲学”表现为从人类的维度考察世界对于人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通过对世界的说明得到呈现,而且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得到确证。
世界视域中的中国哲学发展进路
世界视域下的哲学进路,与不同哲学的建构与发展状况密切联系。从后一方面看,世界视域中的哲学或“世界哲学”进一步涉及哲学发展的多重资源与多元智慧。这一意义上的“世界哲学”意味着超越单一或封闭的传统,运用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智慧形态,不断推进对世界的理解,并使哲学思考本身得到深化。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是在各自传统中相对独立地发展的。而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哲学第一次可以在实质的意义上超越单一的理论资源和传统,真正运用人类的多元智慧来认识世界和认识人自身,并在成就世界与成就人自身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由的理想。
在汲取多重资源、对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进行创造性阐发方面,中国哲学可能会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哲学不仅具有在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丰厚智慧资源,而且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理论品格,能够以开放的胸襟和心态接纳、汲取人类文明(包括西方哲学)发展成果。历史上,中国哲学曾以此消化、融合外来的佛教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今天和未来,从自身所蕴含的丰厚思想成果以及开放的立场出发,中国哲学同样可以会通西方哲学,进而深化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研究和认识。
(作者为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本文系上海社科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项目成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